山村绽放“真菌花”
金秋时节,绥宁县竹舟江乡的农民忙着采摘香菇,忙着向外销售。该乡农民杨老汉一边采摘香菇,一边高兴地说:“除去头本,今年我家4个大棚的香菇收入将突破5万元。这都是政府和协会帮扶的功劳!”在该县,像这样靠种植香菇、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走上富裕路的农户已达4200多户。
山村绽放“真菌花”,小蘑菇成就大产业。绥宁县食用菌生产规模已由当初的年产10万袋发展到600万袋,年产值已由过去的2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000万元,会员食用菌人均收入16000余元。食用菌产业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建强“指挥中枢”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带动种植户致富,绥宁县大力支持种植大户组建食用菌协会,强化机制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强“指挥中枢”。该县在“竹舟江食用菌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绥宁县食用菌协会”。协会以“市场营销+技术人才+基地农户”为基本模式,以“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特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从事食用菌品种的引进、研究、开发、示范、繁育、销售和推广工作。
该县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食用菌协会章程、考勤、财务、会员培训、定期学习交流、外聘专家授课等制度。组织开展“帮三户带五户”活动,在资金、信息、技术、销售上实行一户会员帮三户、一户帮扶对象带动五户,有效推进了产业发展。到2008年,会员帮带户达4270户。绥宁县食用菌协会多次被评为“邵阳市明星企业”、“邵阳市先进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竹舟江乡彭家村村民苑吉贵每年发展食用菌30多万筒,并带动200多户村民参与。如今,竹舟江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发展到1000多户,年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之乡”。
孵化“实用人才”
该县依托协会加大技能培训,为食用菌产业壮大孵化“实用人才”。该县每年都要邀请省农科院、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到协会举办科普讲座和实地指导,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组织调研考察活动,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深化教育、开阔视野、科技培训的条件。三年来,绥宁县食用菌协会组织农户培训77场(次),咨询达3万人(次),上门服务3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多份。通过培训,每位会员至少熟练掌握了10多个品种的栽培技术。
该县还通过会员制培训,努力实现种菇能手培养与食用菌产业发展互动双赢,呈现出“人人争学种菇技术,户户抢抓菌菇生产”的喜人局面。种植大户胡宏炳、胡楚胜、周本来、黄继云还分别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农村科技示范户”、邵阳市“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和邵阳市“十佳农村科技示范户”。
提升“规模效应”
该县科技部门和食用菌协会以“真诚服务种植户、做大食用菌产业”为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为食用菌产业提升构建“规模效应”。在蒸煮方式上,通过协会组织技术攻关,蒸灶由原来的砖混结构改为现在的铁板锅,不仅提高了蒸煮的效率,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菌农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在装袋方式上,通过相关部门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拌料机和装袋机,减轻了菌农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原材料配方上,逐步减少木材用量,以当地木料边角、锯木粉、农作物秸秆为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过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该县食用菌品种已由过去的木耳、平菇、姬菇等7个品种,发展到茶树菇、玉木耳、紫晶蘑等35个珍稀品种;推广松杉边废料、竹木屑、玉米木薯秆渣、高海拔人工设施反季节或周年生产等12项新技术;发展年加工10万吨以上的企业和营销大户10家,开发了食用菌软硬罐头清水菇、菌多糖提取、灵芝系列茶等系列产品。该产业每年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4000多人,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1200人,综合利用山区林木边角废料、锯木粉、农作物秸秆1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杨增根供稿)
- 最新推荐
- 新宁县举办“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座 2025/04
- 扎根乡村40载,托起山区孩子“科学梦 2025/04
- 创意与实践碰撞科技火花——市青少年机 2025/04
- 邵阳市第四期“宝庆院士讲堂”举行 2025/04
- “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跑(洞口站) 2025/04
- 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预 2025/04
- 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双清区校级选拔赛点 2025/04
- 这8位武冈人代表湖南出征全运会! 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