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现代化核心是工程科技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今天举行的中国科学家论坛上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核心是工程科技现代化。他列举了日本和韩国的例子。他说,20世纪50年代之后>20年中的日本,60年代之后20年中的韩国,在基础科学知识的创新上并没有重大建树,但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进产业工程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因此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奋斗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资源的绝大部分投向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工程科技发展上,用现代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徐匡迪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工程科技与中国现代化》。他首先解释了什么叫现代化。他说,“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中叶。根据50年代后提出的西方经典理论,现代化是指18世纪中叶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化后的社会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追求的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而对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他们追求的则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与传统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的新内容的现代化。徐匡迪强调,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技术武装国家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用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它不仅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建立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也使上层建筑走向现代化。
在报告中,徐匡迪阐述了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他说,工程科学(或称为技术科学)是架设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研究和解决某类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工程技术(或称为技术)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直接用以创造现实生产力的手段。徐匡迪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新的、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取代旧的、落后的生产力的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工程科技起着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徐匡迪用图示说明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属于潜在生产力,在工程科学的推动下,科学发展为工程技术,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变为现实生产力。
在谈到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问题时,徐匡迪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上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人均寿命由1950年的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4岁,我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7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就此徐匡迪指出,我国工业化实现的水平已经从1960年的37%和1980年的54%,提高到2000年的76%。如果按照40年中的平均速度发展,我国再过15年左右,就可以完全实现工业化。
徐匡迪还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人均国民总产值按购买力平均计算,在全世界仅排在第120位左右,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2000美元左右,只能养活3.6人,分别仅为美国的1/27和1/15。二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由于体制转型期的困难,加上20多年来追赶式的工业化,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和合资合作,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学缺乏有效的结合,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是在第三产业中,银行、保险、交通、电信、民航等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保护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机制。近年来虽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但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产业竞争力也较脆弱。
徐匡迪也谈到我们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这就是我国已建成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具有一定水平的工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20多年的经济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上的联系;我们已经拥有1000多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壮大的工程科技队伍。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正经历着一个从经济增长=>投资能力增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建设=>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良性循环。正因此,徐匡迪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将有一个几十年的快速增长阶段,一个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高潮即将于21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大地上掀起。
- 最新推荐
- 新宁县举办“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座 2025/04
- 扎根乡村40载,托起山区孩子“科学梦 2025/04
- 创意与实践碰撞科技火花——市青少年机 2025/04
- 邵阳市第四期“宝庆院士讲堂”举行 2025/04
- “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跑(洞口站) 2025/04
- 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预 2025/04
- 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双清区校级选拔赛点 2025/04
- 这8位武冈人代表湖南出征全运会! 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