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乐的博物民科
数理科学并没有完全把握大自然的脉搏,博物学积累起来的关于资源、灾害等的地方性知识,不亚于从实验室获得的科学知识。
大部分藤本植物都是“向右”缠绕的,比如豆角、萝藦、猕猴桃等,这种现象称为:右手性。向左转的植物非常少,我猜测大概会有100多种向左转的植物。
现在是一个功利化的时代,我们做什么东西都要被人家问一问、或者问一问自己: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那么研究植物左转还是右转有什么用?
第一个用处是好玩。人吃饱饭的时候,就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了解植物的手性这件事情很好玩,这条理由就很充分了!
第二条是科学上的理由。手性的起源问题没有答案,我问过很多科学家,也查过不下几百本书,没有一种说法能够让我满意。
我想通过植物的手性来讨论博物学。博物学与科学有交集但不重合,科学追求普遍性,而博物学恰好不具有那么强的普遍性,体现的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比如北京有几种小草南方没有,或者南方有什么东西我们北京没有。
博物学长期不受重视,但是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研究科学史的很多人在研究地方性知识,认为它相对于那种普遍性的知识,仍有价值。数理科学虽然发展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并没有完全把握大自然的脉搏。对资源问题、灾害问题、生物多样性等,这种地方性知识不亚于从实验室获得的科学知识。
现在的历史书就是英雄的历史,但是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怎么生活?明朝的人穿什么衣服?300年前四川人吃辣椒么?大家基本不知道,就知道谁当了皇帝!这是有问题的,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生存斗争似乎是最高规律,这是荒唐的。博物学有助于全面的了解这个进化过程!
而且博物学的研究是普通公众可以参与的,所以我们提倡一种快乐的博物民科。此事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已经实践过,大批的中产阶级自愿组织起一个协会,定期到野外观察,进行小组交流。我们可以提个口号,让全世界的博物学爱好者可以联合起来,这个想法的实现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容易实现了。
中产阶级的集体出游和观察自然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图为来自国外的专业观鸟爱好者正在河北秦皇岛观赏候鸟迁徙时在沿海湿地觅食、起舞的景象。
- 最新推荐
- 新宁县举办“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座 2025/04
- 扎根乡村40载,托起山区孩子“科学梦 2025/04
- 创意与实践碰撞科技火花——市青少年机 2025/04
- 邵阳市第四期“宝庆院士讲堂”举行 2025/04
- “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跑(洞口站) 2025/04
- 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预 2025/04
- 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双清区校级选拔赛点 2025/04
- 这8位武冈人代表湖南出征全运会! 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