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香菇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香菇是我国最著名的食用菌,总产量仅次于蘑菇。我国也是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经常食用香菇能强身健体。2003年冬季,我县开始引种香菇生产,首先在大新乡开始规模种植,2004年开始传入太芝庙乡,而后全县迅速发展到200余万棒,以夏季反季节香菇为主,同时发展了冬菇生产。我县香菇发展的鼎盛时期是2006年-2010年,年总产值达到上千万元。从2003年开始即被县政府列为重点开发的扶贫项目。但自2011年开始,我县香菇生产迅速萎缩,到2013年冬季时,全县的香菇生产总量已不足10万棒。笔者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香菇生产,亲历了我县香菇生产的兴衰。在此,我就我县香菇生产的背景与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发展趋势与对策做一个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香菇生产的背景与现状。新邵县东西北部都有山区比如大新、龙溪铺、太芝庙等乡镇,杂木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香菇种植。鼎盛时期,大新乡种植香菇达到40万袋,太芝庙乡达到120万袋,龙溪铺镇达到30万袋,小塘镇达到10万袋,几乎全部鲜销。虽然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但香菇的鲜销价格上涨更快。以2011年为例,正常情况下,种植一万袋香菇约需投入成本27000元,但当年的销售产值达到了54000元,资金投入回报率达到了1:1。虽然种植香菇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从2012年开始出现快速萎缩。2013年,大新乡、小塘镇已不再种植香菇;太芝庙乡也已经种植不足10万袋。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生产的快速萎缩,形成了需求与生产的尖锐矛盾。
我县香菇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抗风险能力差。这里主要指的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威胁香菇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水灾、风灾以及大棚的使用寿命。我县的香菇生产基本上都使用竹木平棚,棚架上加盖厚厚的茅草或小灌木等覆盖物。这种棚架一旦遇上大雪就难免倒棚。2008年的雪灾,几乎摧毁了大部分的香菇棚架,虽然很多农户恢复了生产,但也有很多农户从此放弃。2005年太芝庙的5.31山洪,冲走了28万袋香菇,菇农损失惨重。随着大棚使用寿命的增加,棚架抗风能力降低,很多棚架在夏季被大风吹倒。夏季的高温,也让小塘镇的菇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2010年夏天,小塘镇8万袋等待越夏的香菇棒毁于那年连续40天的高温。
(二)菇农质量意识淡薄。我县香菇生产基本都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香菇销售的通畅,但同时也带来了农户不顾质量,给香菇加水增重,明显降低香菇品质的问题。质量的下降,影响了香菇销售,并反过来影响到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很多不顾质量的菇农遭到淘汰。
1、品种缺乏更新,老化严重。2003年开始引进的是当时的高产品种夏菇931,但到了2009年,大部分农户还在种植该品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菇脚不断加长,菇盖小,菇肉薄,品质明显下降。
2、技术投入不足。香菇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力密集型农业产业。我县香菇生产技术主要是2003年从浙江引进的。在当时条件下,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但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增大,尤其是市场对香菇品质要求的升高,原来的香菇生产技术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我县虽然曾经把香菇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而在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上却没有投入,只是给菇农直接补贴部分资金。这种补贴方式没能促进技术进步。近几年,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县现有的香菇生产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3、劳动力快速老化,且成本不断提高。香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2008年是我县香菇生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劳动力相对充足,且成本较低,鼎盛时我县种植的香菇达到200余万袋。但随后的几年,虽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劳动力的老化和劳动力成本升高相对更为明显,年轻人又不愿从事香菇生产。这是我县香菇产业快速萎缩的主因之一。
三、我县香菇发展的前景。(一)香菇是我国传统大宗食用菌,需求量在增大,2013年鲜香菇需求量达8万吨以上。随着我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香菇出口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传统香菇生产基地因资源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生产量却在逐年减少,价格逐渐攀升。(二)香菇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山上的杂木,且生产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无空气污染,水源清洁,是典型的绿色食品,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三)香菇生产是一种微生物生产方式,属于劳动密集型,即使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美国和日本,至今也没能解决香菇机械化生产的问题,香菇生产的大部分仍然依赖手工劳动。而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仍然会较廉价,香菇在我国的发展仍然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四)我县自2003年以来,已经有整10年的生产历史。农户了解香菇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有较好的技术基础。随着山区乡镇交通条件的改善,在我县适度发展香菇生产是符合我县实际的。
四、我县香菇生产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香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香菇产业是资金、劳力、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场地、机械设备、辅助性生产设施投入大,分散的单家独户生产与经营,即要承担高成本、高劳动强度,而且也无法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很多种植大户,就因为既要承担生产全过程的高成本,而且因为生产环节过多,技术复杂,常常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种植失败。如果以公司+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集约化生产,香菇棒的前期制作由专业化的公司或者合作社来承担,菇农辅助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香菇棒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大幅度地降低了菇农的劳动强度,让菇农留出充足的时间做好管理,抓好香菇质量,这样也明显提高了种植香菇的经济效益。(二)加大技术投入,促进香菇产业升级。香菇生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技术的引入要资金投入和相应的试验与推广。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出台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引导公司或合作社做好这项工作,从根本上促进香菇产业的发展。比如,反季节香菇生产中长期使用的平棚,近两年来逐步被草编拱棚代替,并配以棚外喷雾降温方式,单棚架这项投资每万袋就降低了15000元以上,而且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推广机制,我县除龙溪铺镇有少量推广之外,并没有引起广大菇农的重视。再比如,传统的地埋菇棒方式,在出到第三潮菇时质量明显下降,菇型变差,水分偏高。而如果采用层架式覆土栽培,因显巨改善了菌丝生长环境,香菇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项技术在我县还没有推广,仅笔者在2012年有过一次尝试,但因7.17石马江流域的一次特大洪水,让试验毁于洪水之中。(三)适当发展速生阔叶林,增加杂木供应。香菇原材料以栎树、桦木、桃树、杜英等阔叶树种为主,完全依赖野生阔叶林,会影响原材料的供应。因地制宜发展速生阔叶林,有利于香菇产业的发展。(四)改善香菇品种,提高香菇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香菇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品种也是品质的保证。目前食用菌科研机构不断推出了新的优良香菇品种,比如香菇18、26等,我县2009年之后就有引进,是高产优质的品种,值得推广。(五)引进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食用菌产业中金针菇、秀珍菇、平菇、杏鲍菇等已经基本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而香菇由于喜自然环境,特别是氧气消耗量大,要人工采菇,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可以引进菇棒生产线、扎袋机、耕整机、自动喷水装置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纵上所述,香菇生产在我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只要加强政策引导,改善生产技术,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效率,我县的香菇生产会再迎来一个春天。(新邵科协 大新乡科协干部供稿)
- 最新推荐
- “虹膜写真”走红!很多人都在拍,多方 2024/12
- 餐桌上的“抗癌蔬菜”,好处真不少→ 2024/12
- 北塔区:萌娃进消防 零距离体验“消防 2024/12
- 邵阳市科协举办第十期科技工作者沙龙 2024/12
- 穿秋裤能防“老寒腿”?真相是…… 2024/12
- 2024年湖南省科协年会在长沙隆重召 2024/12
- 邵东市科协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2024/12
- 汇聚爱心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新邵县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