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创大业
在80多万人口的洞口县,提起舒小云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她和县委书记一同竞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网上,只要输入舒小云这个秀气的名字,“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湖南省袁隆平科技奖”、“湖南省创业成功女性”、“湖南省科技示范户”、“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三八红旗手”、 “洞口县劳动模范”、“洞口县十佳经济能人”等一连串耀眼的荣誉映入眼帘。探究她的背景,谁也不会相信,创造这些奇迹的她竟是高沙镇双合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农民。
(一)
具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往往是由平凡的人生谱写的。
1974年,高中毕业的舒小云被幸运之神撞中,她破格聘为原茶铺乡文化辅导员,端上了令当地人眼红的铁饭碗。在乡文化站上班的舒小云,白天指导村民唱歌跳舞,晚上走村入寨放映电影,作为单位上的多面手,是领导眼中的红人,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1982年,乡企业办需要一个女会计,领导思虑再三,终于把这个肥差交给了信得过的舒小云,从此,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每年县上评比,先进个人等荣誉自然离不了她。1997年,企业全面改制,舒小云也和众多员工一道面临下岗,别人还在为捧了多年的铁饭碗打烂而唉声叹气的时候,舒小云悄然回到久别的家乡当起了她的农民。
她种过菜磨过豆腐,但都是小打小唱,挣来的钱仅仅能糊家养口。一个偶然的机会,舒小云从报纸上看到本县一个农家女靠贩运生猪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于是,一个创业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动,一段时间,她一边劳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对生猪市场开始了调研,最后她决定:租用村上闲置的土地,创办养猪场。但这一决定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受到了亲戚、朋友的不解。
“一个女人家,放着丈夫不守小孩不带,养什么猪,逞什么能呢?”虽然打击多于鼓励,反对多于支持。但舒小云深知,她最大的精神动力,莫过于她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在她最需要得到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安慰的话时,是她在煤矿工作的丈夫果敢地说:“既然她执意要干,就让她试试吧。实在不行,再回头也不迟。”性格倔强的舒小云坚持认为,既然洞口县是全省有名的生猪开发基地,只要形成规模,就一定能够做出名堂。
说干就干,舒小云从银行和亲戚朋友借贷8万元,建起了一幢能饲养500头生猪的猪场,购进母猪100头、仔猪400头。进行规模养殖。她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苦、更不怕累,喂料、扫粪、打针,全由亲自操作,不懂,就边干边学。然而,奋斗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因为技术和市场问题,她曾蒙受过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从不服输的舒小云开始自学养殖技术,她先后买回了50多本科技书籍,一本一本的消化。为了观察生猪的生活习性,她整天守在猪圈旁,甚至半夜都要从床上爬起来,到猪场里转一转。技术上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向科技局和畜牧局的专家请教。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专家。
付出给舒小云带来了高额回报:1999年,她共出栏生猪800头,盈利8.7万元,还清了所有贷款。2000年,她出栏生猪达到1000头,盈利翻了近二番,达到14万多元。2001年,她投资10万余元,建造猪栏100间,高价引进大约克和长大杂等良种。与此同时,她还采用“肥猪架猪干喂”等新技术,定期打好防疫针,搞好猪场消毒。当年,共出栏生猪1500头,获利17万元。
2002年,县里为调整产业结构,号召农民种植黄姜。很多村民害怕失败不敢尝试。这年冬天,她不顾家人反对,大胆承包了茶铺园艺场300多亩荒地,投资12万元,建起了高规格的黄姜种植和退耕还林基地。在县科协的帮助下,她联系了对黄姜种植有一定经验的江口镇农技站站长左江洪为常年技术联络员。在左江洪手把手的指导下,她学会了施肥、治虫、剪枝、整形、保花保果等技术。她先后到湖北等地参观学习种植黄姜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收获时,别人的黄姜在地里囤积,她种植的黄姜个大、质好,成了市场的抢手货。光黄姜一项,她连续两年收入都达到10万元以上。
(二)
正当“猪满栏,药满园”,荣誉、掌声接踵而来的时候,舒小云竟“冷”下来了,她在为饲料货源日益紧张,价格浮动差异日见增大的困境发愁。冥思苦想中,这个被商品潮流裹挟着的农家女,看到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很多地方都出现粮田抛荒的严重现象,不由自主地拓宽了视野——发展粮食生产。
2006年初,她以每亩110元的年租金,大胆承包了该镇飞山村110多户农民不愿耕种的300多亩低产田。为了解决土地分散和机械化不便耕作的困难,整整一个冬春,她雇请劳力开展土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共平整土地300多亩,动用土方1万多方,修通田间公路2公里,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达20多万元,改善了田间运输和作业条件。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从创建粮食基地之初,舒小云就把建设现代化粮食基地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她家目前已经拥有插秧机1台、收割机2台、耕田机8台、动力治虫灭病喷雾机20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她种植的水稻品种实现优质和高产的合理搭配,种植品种多以农香103、金优527、玉香88、中浙优1号优质品种为主,并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择优应用。她将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如规范化栽培、因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为保证稻田的插植规程质量,他和丈夫甚至各拿一把直尺去量株行距。为了管好农田,她返请农民在自己的农田里当起了“农业工人”,直接受益的农户达100多户。
天道勤酬,舒小云种植的优质稻喜获丰收。2006年,每亩单产550公斤,总产达到20多万公斤,纯收入10多万元。 2007年。每亩单产突破600多公斤,收获粮食30多万公斤,纯收入20多万元。
志在战场上夺取顶峰的人不会在平地上停留。2007年,已在优质粮食生产上悟出门道的舒小云发起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优质粮食产业合作社。
经过舒小云和理事会成员的具体运作,合作社已成功积累了“市场化运作、社团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等一整套成功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了五个方面创新:即粮农增收途径创新、粮食销售渠道创新、农业增加投入方式创新、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创新、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目前,合作社已在全县建立优质粮食主产基地30多个共5000余亩,发展粮食生产大户2500多户,接收社员1470人,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12项,合作社科技服务收入突破10万元。
为了解除社员有粮卖不出,优质价不高的困扰,舒小云依托当地的雪峰贡米公司,在全县12个乡镇推行订单粮食,按照“一乡一品,集中连片”的布局发展,使全县优质稻生产形成了规模。去年上半年,全县遭遇百年大旱,舒小云多次往返田间地头传授抗旱技术,确保了大多社员大旱之年优质稻生产不减产。2007年,舒小云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质稻湘晚籼13号在社员当中推广,一般社员每亩产量都达到了850斤以上,接近同期普通稻产量,而优质优价使种植优质水稻的社员亩产增收230元以上。今年,通过舒小云的努力,合作社与12000多农户落实了订单面积5万亩。国家农业部经管总站站长袁会民在考察合作社的开发项目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合作社的这种模式冲击和撬动着传统的“三农”格局。
(三)
舒小云成功了,事迹见诸报端,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名人。她实现了个人的愿望,但没忘记自己的初衷,她要带领周边的乡亲一起走上富裕的道路。她对当地以及周边村民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形式,有的帮技术,有的帮种苗,有的帮资金。她为12户养猪户提供资金27000多元。她还经常深入猪场传经验、传技术,送信息、送资料,周边黄花、板桥、飞山等7个村的50多户农户在她的带动下,都建起了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成为全县养猪主要基地之一。
随着舒小云在黄姜种植方面的成功,市、县等媒体多次对她进行了采访报导,提高了知名度,许多单位和个人也慕名到她的基地参观考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她以此为契机,发动当地的200多农户联户种植,联手开拓市场。她以六成的价格向周边的群众提供种苗,并无偿提供技术。在她的影响下,高沙等乡镇掀起了种植黄姜的热潮,发展黄姜基地12个,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舒小云种粮致富的消息传开后,到她产粮基地参观学习和考察取经者纷至沓来,她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被纷纷效仿。在她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全县种粮大户和科技种粮能手像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他的致富经验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新闻媒体,迅速传播到全县农村,带动农民2300户,种粮面积达3.3万亩,平均每亩增加收入200元以上。高沙镇黄圹村村民薛和军家境贫困,2004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翻山越岭找到舒小云,请教种粮技术。学完后薛和军面露难色,舒小云知道他家境困难,没有成本,便主动垫付资金帮他买回种子、化肥和农药,并多次上门教给他节本增收、保优栽培、病虫综防、平衡施肥等种粮新技术,如今,薛和军耕管着20多亩稻田,每年纯收入3万多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今年,舒小云投资20多万元,承包了飞山村荒芜多年的园艺场,扩改了260多苗优良柑桔果园,准备带领更多的乡亲开拓果木市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舒小云,一个敢于打拼、勇于谋事的女强人,用柔弱的双肩担起了生活的重负,用勤劳的双手打开了致富的大门,用坚定的脚步踩踏出了一条立足农村、致富创业的路子,用智慧和汗水演绎出了农家女人最靓丽的风采。
- 最新推荐
- 2025年隆回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圆满 2025/04
- 宇宙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境丨中国航天 2025/04
- 守护智慧之光——知识产权科普歌曲上线 2025/04
- 点赞!隆回7项作品入围第46届湖南省 2025/04
- 第二届“邵阳市人才日”暨高层次专家咨 2025/04
- 设立“人才日”一年来,全市聚焦“高精 2025/04
- 新宁县举办“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座 2025/04
- 扎根乡村40载,托起山区孩子“科学梦 2025/04